从代码到资源,王坚:AI 的 「开放」 之路,远不止于开源

在 2025Inclusion·外滩大会主论坛上,阿里巴巴集团前首席技术官、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发表主旨演讲,深入探讨了背景下的 「开放」 话题。他指出,人工智能正在经历一场从代码开放到资源开放的革命性变革,并强调在 时代,「开放」 已成为决定产业走向的关键变量。

」 之争: 从代码到资源

王坚回顾了 年初发生的几个重要事件,以揭示 「开放」 概念的演变。他提到,1 月 13 日美国公布了针对人工智能模型权重的出口管制,但特意将 「开源」 权重排除在外,这背后蕴含着对 「开源」 的不同理解。随后,随着千问 Qwen 和 等模型的相继开源,人工智能领域对 「开放」 的讨论进入了新阶段。王坚引用 SamAltman 的话——「 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」——来强调,这不仅仅是策略上的失误,更是历史性的选择。

他指出,在互联网时代,Netscape 浏览器的开源是格局改变的分水岭。而在 1998 年,「开源」(OpenSource) 这一概念才被正式确立,特指开放源代码。然而,在今天的 AI 时代,仅仅开放源代码已不足以解决问题

王坚认为,随着模型规模的爆炸式增长,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。他更倾向于将今天的 「开源」 称为 「开放资源」(OpenResource),因为其本质是共享数据和算力,让个体无需重复投入大量资源

太空计算:AI 的下一片蓝海

王坚进一步提出,在 AI 的 「资源开放」 背景下,太空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新资源。他表示,就像手机被重新定义为电脑一样,通信、导航和遥感卫星的存在,将催生第四种卫星——「计算卫星」。

他分享了之江实验室的一项突破性成果: 今年 5 月 14 日,12 颗计算卫星组成的 「三体计算星座」 成功入轨,首次将一个与地面完全相同的 8BAI 模型送入太空。这一星座实现了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,确保在任何有卫星到达的地方都能进行数据处理,从而摆脱了数据必须传回地面的限制。

王坚解释,该星座取名 「三体」,是希望打破 「三体问题」 中无法确定解的困境,通过无数主体的协作来共同分享太空资源。他坚信,只有将 AI 和算力送入太空,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出地球,探索深空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
给 TA 打赏
共 {{data.count}} 人
人已打赏
AI 资讯

张宏江外滩大会分享:基础设施加速扩张,AI 正步入 「产业规模化」

2025-9-12 1:22:30

AI 资讯

图灵奖得主理查德·萨顿:AI 进入 「经验时代」,人类数据红利正在枯竭

2025-9-12 1:22:47
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